大腸癌是現時是全球最常見癌症的第三位,死亡率僅次於肺癌,每年約百多人死於大腸癌。大腸癌患者較多數為男性,發病年齡約五十歲以上,較少見於二十歲以下人士。隨着人口增長及人口老化,結直腸癌的患者人數持續上升。超過九成大腸癌屬於腺體癌,由大腸粘膜的腺細胞經過長時間的變異而成,由正常粘膜變成瘜肉,再轉變成癌細胞,過程可長達十年。因此,有意見認為大腸癌某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。
大腸癌的徵狀有時與痔瘡或腸炎等良性疾病相似,因此部份患者可能未能及時察覺,但癌症的徵狀會持續並且會不斷惡化,如以下徵狀持續,便應向醫生求助:
肛門出血
大便習慣改變
肚痛
體重減輕
貧血
大部份大腸癌均沒有明顯的病因,以下是已知的風險因素:
年齡: 老年人較易患上大腸癌,五十歲以下人士患大腸癌風險較低
飲食: 有研究顯示,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
大便隠血測試: 抽取大便樣本,用試紙檢查大便是否帶血,如結果呈陽性便有可能需要作進一步檢查。
大腸鏡檢查: 使用內窺鏡檢查大腸內部,並可移除大腸瘜肉,或抽取組織化驗
電腦掃描: 可以檢查腫瘤的位置、大小,以及有沒有轉移
經影像診斷後,一般早期 (即一至三期)的大腸癌都是靠外科手術先切除。手術後屬於第二或第三期,一般都需要配合化療來減少復發風險。如屬於第四期,醫生會先檢測RAS 基因去決定用哪一類標靶藥物,並配合化療以達致控制腫瘤生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