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,更是頭號癌症殺手,患者知道自己患肺癌時往往會有一定程度的震驚,若知道肺癌已擴散,甚至「肺癌上腦」,更可能感到絕望。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表示:「晚期肺癌患者即使出現腦部擴散,也不用過分擔憂,現時有不同的標靶藥,讓患者可繼續工作、照顧家庭,維持生活質素。」
根據醫管局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」數字,本港於2017年有5,178人確診肺癌,當中逾66%為男性患者,同年數據亦指出有近3,890人因肺癌逝世,比十年前上升約6.6%。而患者的發病年齡亦愈趨年輕,更有不少是沒有吸煙習慣的女性。
李兆康醫生表示,醫學界至今仍未確定肺癌年輕化的原因,一般相信與空氣污染、生活習慣改變等有關。「值得注意的是,本地肺癌個案中,約有80%屬非小細胞肺癌,而當中約5%為ALK (間變性淋巴瘤激酶)基因變異引起的肺癌。」
ALK肺癌患者確診時,一般為50歲左右,正值人生經驗、體力的黃金期,也可能子女尚未「出身」,當然會非常擔心自己能否康復,以及治療會否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。李醫生解釋說:「首先,ALK肺癌患者會出現咳嗽、胸痛、氣喘及痰中帶血等症狀,若癌細胞擴散,更可能會出現頭痛、嘔吐、骨痛、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。對於早期患者,醫生會選擇以手術及化療控制病情,但當有癌細胞擴散,便會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——ALK抑制劑。」
ALK抑制劑現已發展至第二代,第三代也在研究中。李醫生表示,過往大部分患者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劑後,病情得以控制,「但亦有部分患者於服藥一年內會出現抗藥性,甚至肺癌上腦(擴散至腦部)。肺癌上腦的患者因腦部功能受影響,不但會感到頭痛、頭暈、全身抽筋、手腳無力及麻痺等,情況嚴重時連活動能力、大小便控制及認知能力也會受影響。」
當病人出現上述情況,可改用第二代ALK抑制劑,因已有不同的研究顯示,第二代ALK抑制劑可針對肺癌上腦的情況,患者無需接受其他治療,腫瘤也能受到控制。而最新的發展是,部分病人經醫生評估,可在第一線治療時直接使用第二代ALK抑制劑,以獲得更好療效。
但肺癌始終是愈早發現對病人愈有利,李醫生建議如果年逾40歲,應多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警號,有機會及早發現肺癌,包括:
根據政府統計數字,在2017年,本港每日吸煙的男性有527,000人、女性有88,000人,比例約為5.9:1。但根據醫管局最新數字,2017年錄得的肺癌新症共有5,178宗,當中男性有3,247宗,女性有1,931宗,比例約為1.7:1。以上兩個比率的差距,反映女性患肺癌的比率,遠比她們吸煙的率為高,因此女性不可以為只要不吸煙便一定可遠離肺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