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寫晚期大腸癌新意義
不少人聞癌色變,但近年癌症治療已出現不進步,無論在存活率及治療副作用方面都獲得改善。即使是香港頭號癌症大腸癌,現時透過靈活配合使用標靶藥物,已能夠增加存活時間。故此大腸癌患者應與醫生商討適合的治療方案,然後再積極配合治療,以加倍提高抗癌的力道。
根據最新醫管局數字,大腸癌雖然是最多香港人患上的癌症,但它的死亡人數卻只有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的一半; 而外國資料顯示,第四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也較其他常見癌症,例如肺癌、肝癌及胃癌等為高,可見患者面對大腸癌,並非一面倒處於下風。
的而且確,醫學界過去為了提高大腸癌的存活機會花了不少功夫,例如推行大腸癌篩檢計劃,以預防或及早發現大腸癌,此舉已獲外國研究証實可降低死亡率。此外,藥物的進步也幫助提升患者的存活機會。
以晚期大腸癌為例,過往的藥物治療是以化療為主,但標靶藥物的出現把整體治療效果向前提升一大步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引用大型臨床研究,指出在化療加入標靶藥物後,更多患者能夠達到腫瘤縮小,無論是病情受控的時間還是存活時間都得以改善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般已經出現遠端(其他器官及組織)擴散的晚期癌症,都不建議患者接受根治性的腫瘤手術,但這情況並不適用於晚期大腸癌之上。倘若大腸癌患者的腫瘤只擴散至肝臟,而且腫瘤數量不多,並可以透過手術完全切除的話,患者的存活時間可以更長,甚至可以達到根治。儘管,某些晚期大腸癌患者確診時,他們腫瘤擴散的數目及體積等,未能完全符合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條件,但經過藥物治療後,可令腫瘤縮小至適合手術的情況。而加入標靶 藥物可讓更多患者能夠達到腫瘤縮小,繼而獲得根治的機會。
目前,治療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共有兩大類,包括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,與及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。李兆康醫生指出,它們雖同可改善治療效果,但使用時卻需按照腫瘤基因變異的情況而定。倘若患者的腫瘤沒有RAS 基因變異, 可以接受任何一類的標靶藥物; 如帶有RAS基因變異的話,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類標靶藥物反應不佳,則只可考慮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類標靶藥物。
兩類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各有不同,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類標靶藥物會增加身體出血的機會,及令血壓上升;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類則令患者長出如暗瘡的紅疹,不過兩類標靶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均屬於輕微程度,故此即使加入化療一併使用,整體治療的副作用仍屬可接受範圍之內。
曾有一名四十多歲的晚期大腸癌患者,他確診時除了大腸長出腫瘤外,其肝臟也發現兩顆擴散腫瘤。當時他除了接受手術切除阻塞腸道的腫瘤外,也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。完成了四個合併治療的療程後,這位癌症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,適合進行切除手術。李兆康醫生指出,在未有標靶藥物出現之前,這類已出現腫瘤擴散的大腸癌患者大多只能存活約一年,但現時靈活把標靶藥物配合其他治療方法,這位患者的存活期增加至四年多,可見晚期大腸癌的治療已進步不少。
近年出現的「特效治療」概念也是延長患者病情受控時間的重要一員。李兆康醫生表示,過往治療晚期大腸癌的方法,是使用兩至三種化療來殺滅腫瘤,但這些化療的副作用不輕,不能長期使用,療程只能大概持續半年左右便得暫停。腫瘤便伺機作惡,令病情惡化。「持效治療」則是以副作用較輕的治療方案,繼續壓制腫瘤的生長,例如在晚期大腸癌的情況下,便會以一種化療配合一種標靶藥物作持效治療,直至病情惡化為止。臨床研究顯示,此方法可推遲惡化時間,讓患者擁有較長病情穩定的日子。
李兆康醫生深信,隨著治療的推陳出新,晚期大腸癌的病情受控時間及存活機會將會不斷得到改善,癌症會有一天成為一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,可透過恰當的治療令疾病長期受控。